把悲傷化成憤怒

把悲傷化成憤怒小鵬的轉介信內容大致是︰「李小鵬,10歲男孩,現正讀小五,與父母同住。家中長子,還有一個6個月大的小弟弟。媽媽投訴小鵬脾氣暴躁,經常在家大吵大鬧,做錯事總不承認過失,且愛說謊。媽媽亦經常收到學校老師投訴,說小鵬常常欠交作業,上課時離座,專注力不足,以及破壞公物。家中各人的情緒和日常生活都嚴重受到小鵬影響。請給我評估一下小鵬的問題以及提供治療方案,謝謝你!兒科醫生上。」

看完小鵬的轉介信後,立刻閃過幾過診斷可能,什麼過度活躍,對抗性行為,諸如此類。筆者還未有時間詳加思考,就聽到初生嬰孩的哭泣,以及東西扔到地上和連番爭吵聲。雖然聽不到內容,也想像到一對母子正在激烈爭吵的場面。幸好有同事在外,把各人的情緒暫時處理,這小風波才平息。

母子各不相讓 父親呆坐

在治療室內,坐着一對無助又無奈的父母,媽媽手抱着哭累了的小嬰孩,爸爸一臉煩惱,旁邊噘嘴、對父母不瞅不睬的小男孩,就是小鵬。會談開始後,每當小鵬媽媽說小鵬如何在家中或學校搗蛋,小鵬就不服輸也急不及待為自己辯護。你一言我一語,爭吵又趨激烈。坐在一旁的爸爸嘗試平息這場新來的風暴,可是徒勞無功,只好木無表情地坐在一旁。筆者刻意不干預,心想正是臨牀觀察這小家庭如何溝通和處理糾紛的大好良機,以備將來為他們作分析和治療之用。

直至單獨會見各家庭成員,問題的癥結才逐漸浮現。小鵬媽媽說小鵬的問題大概在半年前開始,也是在小鵬爺爺離世和他弟弟出生後不久。在這之前,小鵬乖巧可愛,從不用父母擔心。當時小鵬是家中的天之驕子,可謂萬千寵愛在一身。那時小鵬媽媽要上班,小鵬由退休的爺爺照顧,每天爺爺管接管送,帶小鵬上學和參加活動。每當小鵬表現良好,爺爺更會帶他買玩具或零食作鼓勵。可是一場突然而來的心臟病,卻把最疼惜小鵬的爺爺帶走。小鵬失去爺爺的愛,本可從媽媽處獲取,可是媽媽卻在弟弟出生後患上產後抑鬱,加上要照顧初生嬰孩,根本無暇關心小鵬失去爺爺的哀痛。在小鵬眼裏,他不單失去最疼自己的爺爺,亦被不知從哪裏跑出來的弟弟奪去媽媽,又使媽媽情緒大變,患上可怕產後抑鬱,而終日生活在悲傷與憤怒之間。

 

專家分析

兒童的抑鬱往往被人誤以為行為問題去處理。一聽到抑鬱,很多人就會聯想到低落的情緒和無精打采的表現。在成人抑鬱診斷中,這往往是最明顯的病癥。可是當抑鬱發生在兒童或少年人身上時,情緒低落未必一定出現,取而代之卻是急躁。單從表面看,小鵬不守規矩,愛生事,弄得父母和教師七孔生煙。他父母把所有問題都歸咎在小鵬身上,以為給小鵬更多管教和更嚴苛的懲罰就可解決問題。相反,筆者卻把問題看成為整個家庭的問題。透過家庭治療,幫助家中各成員正確表達期望和需要,讓誤解得以化解。最後協助這家庭發展適當的溝通和處理問題的技巧,使家庭重拾和諧。